区划篇
霍邱县
霍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辖30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3239平方公里,全县户籍人口159.1万人、常住人口92.8万人,是革命老区、沿淮行蓄洪区,行蓄洪区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
金寨县
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总面积3919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1个开发区,2023年户籍人口672989人,常住人口49万,是安徽省面积最大、山库区人口最多的县。一是红色奉献的土地。境内先后爆发了立夏节、六霍起义,组建了12支主力红军队伍,是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安徽省抗战指挥中心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线指挥部。战争年代,10万儿女为国捐躯,走出了洪学智等59位开国将军,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建设时期,修建了治淮骨干工程——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总蓄水量50亿方,淹没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和3大经济重镇,移民10万人。二是区位优越的土地。合武高速公路、沪汉蓉快速铁路贯穿全境,宁西铁路、312国道擦县而过,东融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南依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西靠武汉都市圈,直通“一带一路”。即将建设的沪渝蓉高铁途经金寨并设站,和襄高速从东至西穿县而过,金寨区位优势将愈发凸显。三是资源富集的土地。“红、绿、蓝”三色旅游资源丰富,现有5A景区1个、4A景区7个,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林地440万亩,森林覆盖率75.5%,是六安瓜片茶原产地,素有板栗之乡、名茶产地、西山药库等美誉;各类矿藏20多种,其中钼矿储量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四是亟待发展的土地。曾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2011年被确定为大别山片区脱贫攻坚重点县,当时贫困人口19.3万人,贫困发生率33.3%;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4万户13.01万人,贫困发生率22.1%。2020年4月,在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4周年之际,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圆满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目标。五是充满希望的土地。习近平、赵乐际、王沪宁、丁薛祥、吴邦国、温家宝、李克强、栗战书、汪洋、曾庆红等领导同志先后来县视察。2012年6月19日,吴邦国同志亲临金寨视察,为金寨量身定制“5+1”帮扶项目,并确定全国人大机关对口帮扶,省委省政府作出“抓金寨促全省”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特别是2016年4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金寨视察,金寨迈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霍山县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淮河一级支流淠河源头,县域面积2043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44个村(社区),地貌特征“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库区、革命老区县。
霍山生态优良,是一块最为美丽的养生福地。这里是“天然氧吧”。地处北纬31度线、北亚热带温湿季风区,位于大别山国家生态功能区核心区域,森林覆盖率达76%,平均每立方厘米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4200个,被评为中国天然氧吧。这里是“神奇绿谷”。千里大别山,主峰在霍山。境内有千米以上高山31座,海拔1777米的大别山主峰白马尖雄踞境内,汉武帝敕封的“古南岳”钟灵毓秀。“新中国第一坝”巍然耸立,3座大型水库碧波万顷,78座中小型水库明珠散落,共同构成风光旖旎的佛子岭水库群,天然矿泉水储量丰富、类型稀有、品质极佳,被评为中国好水优秀水源地。这里是“仙草故里”。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之美誉,境内拥有生物6500余种,中药材1793种,其中“软黄金”霍山石斛名列“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并成功入食入药。2012年6月21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调研大别山革命老区期间,欣然题词“霍山石斛·中华瑰宝”。霍山大别山药库被评为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这里是“旅游胜地”。霍山黄芽早在唐朝被奉为御用贡茶,今与黄山、黄梅戏并称“安徽三黄”,两次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获评中国黄茶之乡。先后建成上土市陡沙河温泉小镇、太平畈霍山石斛小镇、佛子岭生态酿造小镇三个省级特色小镇,仙人冲画家村、月亮湾作家村、屋脊山摄影家村三个知名文创部落。生态霍山成为“中国最美小鸟”蓝喉蜂虎的繁衍地、白鹤、天鹅等珍稀候鸟的栖息地,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两山”理论创新实践基地。
霍山开放包容,是一方最具潜力的创业高地。这里有优越的区位。东连合肥都市圈,西靠武汉城市圈,南依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05国道、商景高速南北穿境,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东西贯通,到新桥国际机场仅需1个多小时。这里有优良的环境。霍山民风淳朴、开放包容、社会和谐,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称号,连续两次捧回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这里有优质的产业。近年来,霍山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绿色发展方向,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合六经济走廊等发展机遇,主攻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先后培育迎驾、应流等2大主板上市企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后,霍山人民将继续昂首阔步、砥砺前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推进霍山更高质量绿色发展,争当大别山区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舒城县
舒城县地处安徽中部、大别山东麓、合肥近郊,是全国政协机关和省政协定点帮扶县,辖22个乡镇(开发区)394个村,面积2100平方公里,总人口100万。
舒城历史悠久,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舒县,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设舒城县,建县至今2200多年。历史名人主要有,西汉时期公学始祖文翁;三国名将周瑜;北宋大画家李公麟,首创“白描”技法,被喻为“宋画第一人”。近代有抗日名将孙立人、我党初期“情报三杰”之一的胡底。新中国成立以来,舒城先后走出5位两院院士,分别是有机化学专家刘有成、金属物理学家宋家树、计算机控制专家刘玠,固体微结构物理专家王广厚,计算数学家汤涛。解放后,毛泽东主席(1958年)、温家宝总理(1995年)、贾庆林主席(2008年)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舒城。
舒城区位优越。合九铁路、合安高铁、沪蓉高速、合枞高速穿境而过,105国道、206国道、237国道、346国道和237省道、241省道 、330省道、332省道、454省道、603省道以及四通八达的县、乡、村公路,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水路入巢湖、通长江。
舒城环境优美。有5A级景区万佛湖、国家地质公园万佛山、三国遗址周瑜城、汤池温泉等,是国家级生态县,森林覆盖率48.4%,被誉为“安徽的北戴河,合肥的后花园,六安的桥头堡”。2018年以来,连续五年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三十强。2022年,成功入选全国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功创建安徽特色蔬菜优势区和长三角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县、安徽省第二批“一县一业(特)”示范县。
202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31830万元,同比增长5.6%;农业实现产值840432万元,同比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7288万元,同比增长2.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368万元,同比下降18.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22390万元,同比下降9.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78元,同比增长5.5%。
六安市金安区
金安区位于安徽西部、江淮之间,全区国土面积16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31万,户籍人口87.7万,下辖17个乡镇、5个街道和1个省级金安经济开发区。金安毗邻省会合肥,是六安市的主城区,也是六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皖江城市带和合肥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唯一的全境省级重点开发区域。
从历史传承来看。四千多年前,司法鼻祖皋陶封地于此,其死后墓葬于金安境内;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置六安国,至今区内仍保留有东西古城、双墩汉王墓等历史遗存;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位于区内张店镇的张家店战役纪念馆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金安还是兽医双圣元亨兄弟、清代兵部尚书涂宗瀛、台湾道台熊一本、杰出爱国民主人士朱蕴山的故里。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金安坚韧不拔的城市品格。
从区位交通来看。金安区是合肥都市圈副中心区域,这里距离合肥中心城区仅40公里,距合肥西部新城17公里,属南京、武汉1.5小时经济圈,上海3小时都市圈覆盖区,20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6000万人口,30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1.2亿人口。金安区内有3条高速、3条铁路、2条快速通道穿境而过,其中沪汉蓉高铁穿城而过,分别与京沪高铁、京福高铁、京广高铁相连,6个小时可直达北京、广州,3个小时直达上海;沪陕、合武、济广、济祁等4条全国骨干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合阜、合安两条高速以及312、206、105国道穿境而过;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距离金安仅半个小时车程,航线覆盖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内外60多个大中型城市;规划启动的合肥、六安城际轻轨项目六安段主要覆盖金安区,建成后将实现与省会合肥的半小时通勤。
从资源禀赋来看。金安是全国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皖西白鹅享誉国内外,是“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地方品种。优质粮油、醇香茶叶、绿色蔬果、特种水产等农副土特产品远销各地。近年来,“江淮果岭”快速发展,金安脆桃、蓝莓等特色水果成为金安农业的新招牌;稻虾特色养殖遍地开花,支撑起金安有机农业发展的新篇章。金安人力资源丰富,有20多万人口常年在外打工,境内有六安技师学院、国防科技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职业院校,每年培养数万各类技工人才,完全可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区内“高考梦工厂”毛坦厂中学,为数以万计的寒门学子实现了金色梦想。
从生态环境来看。金安是国家级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36%,被誉为绿色家园、天然氧吧。世界七大人工灌区之一的淠史杭灌区总干渠穿境而过,上游六座大型水库总库容70多亿立方米,常年保持国家2级饮用水标准。金安风景秀丽,有佛教圣地大华山、千年庙宇昭庆寺、洞里云霞嵩寮岩、东石笋、皖西大裂谷、大别山石窟、皖西博物馆、悠然南山、悠然蓝溪等八个4A级景区。金安九十里山水画廊声名远播,二十多个精品景区镶嵌其中,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如诗如画。荣膺中国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最佳目的地、十大长三角自驾游推荐线路称号。同时,国家级特色小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洪山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创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六安市裕安区
裕安区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是1999年六安撤地建市设立的市辖区,居六安市主城区“半壁江山”,国土总面积1926平方公里,山区、岗区、湾畈各占1/3,辖19个乡镇、3个街道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住人口92.1万人,是典型的革命老区、生态大区、发展新区。
生态环境优美。这里气候温润、景色怡人。地处江淮分水岭,年均温度15.5℃,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经济生态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中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全国投资环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全区拥有4个4A级风景区,跻身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
红色文化厚重。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上古四圣之一、司法鼻祖皋陶封地于此。革命战争年代,30万儿女英勇捐躯,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里”,是全国十大将军县之一,走出了32位裕安籍开国将军,为新中国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不朽功勋。
绿色资源富集。这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为中国十大历史名茶“六安瓜片”的原产地、“世界珍禽”皖西白鹅的主产区,也是六安“一谷一带一岭一库”绿色发展核心区和主战场,优质水稻、畜禽、水产等大宗产品品质优良,六安瓜片、皖西白鹅、有机油茶、绿色果蔬等特色产品享誉全国。
发展潜力无限。这里发展快速、充满希望。2024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7%,预计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持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8.6%。
六安市叶集区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叶集东连长三角,南枕大别山,西接中原地,北临淮河水,境内史河、汲河环绕,沪陕、沪蓉、两条高速、G312、G105两条国道、宁西、合武两条铁路穿境而过,设有叶集铁路客货站,距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仅1小时车程,是东进西出的咽喉、贯穿南北的节点,路网发达、交通便捷。
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叶集始建于春秋,是春秋战国十大以少胜多战役“鸡父之战”的发生地;明清时期商贾云集、商贸繁荣,设有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六省商务会馆,境内的新石器时代红墩寺遗址是皖西地区发现的最早人类遗迹。未名文化薪火相传,与鲁迅并肩战斗的台静农、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未名四杰”燃灯文坛,茅盾文学奖得主徐贵祥饮誉中外;红色文化彪炳史册,陶勇、杨国夫等8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名垂丹青;美食文化享誉省内外,四季羊肉、沙锥贡鱼、空心挂面等特产驰名四方。
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叶集家居、百年产业”享誉国内外,全区现有各类木材加工企业2000家,年木材交易量700万立方米,年产木地板150万平方米、家具120万套,是中国板材之乡、安徽省林产业十强县区。省级叶集经济开发区成功入选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园区,“叶集人造板”品牌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估价值18.67亿元。叶集中国中部家具产业园获得“中国家具新兴产业园区”,绿色板材工业园被授予全国“十大木业园区”,成功入驻中至信、科凡、东盾、丽人等知名板材家居企业100多家。“叶集化工、千亿集群”正在崛起,成功获批六安市唯一化工新材料产业园,规划面积5.38平方公里。
特色城区前景广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都市圈、淮河经济带、合六经济走廊等多重战略叠加,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作出把叶集打造成皖豫边界特色城区的战略部署,为叶集充分释放改革活力、奋勇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新时代的叶集将聚焦建设皖豫边界特色城区“一个定位”,突出百年家居、千亿化工“两大产业”,建强G312发展轴、史河干渠绿色振兴经济带、中心城区“三大平台”,实施区域一体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数字智能化“四大战略”,努力实现打造全市创新发展先行区、特色产业集聚区、魅力城市体验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宜居宜业新高地“五大目标”,在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叶集上取得更大进展。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六安市主城区东部,设立于1992年,1993年5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区规划控制面积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余人,是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安徽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城一体化”试点开发区、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全省十大创新型智慧园区试点园区。
园区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为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区内现有“四上”企业353家、规上工业企业170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25家、上市挂牌企业43家。创新转型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各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等省级研发平台32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家10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77家。东向链接发展。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的六安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基地,重点围绕长三角区域特别是合肥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做配套。区内现有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规上工业企业48家、后市场企业27家,2023年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76亿元,增速15%。
2024年1-12月份,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7%,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5.2%、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8.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2%。
安徽六安金安经济开发区(六安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
安徽六安金安经济开发区(六安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成立于2010年,属省级开发区,位于六安市东部,毗邻肥西县,总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8.5万人。开发区拥有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六经济走廊三大省级战略叠加优势,是合六经济走廊核心区、六松合作主平台。
近年来,开发区坚持把主导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配套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现已形成新能源(氢能源)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通用航空)主导产业,集聚了明天氢能、安徽至信、科大国创、格恩半导体、应流航空等一批龙头企业。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发展机遇,聚焦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出台专项产业规划,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现已落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60余家、电子信息产业链企业20余家。2023年10月,金安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开发区现有工业企业700余家,“四上”企业365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38家;高新技术企业127家、专精特新企业85家、战新产业企业83家。2024年,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158.84亿元,增长22.35%;限上商贸零售额49.88亿元,增长10.62%;固定资产投资128.65亿元,增长23.64%%,其中工业投资74.76亿元,增长50.39%。